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践行

人教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每位一线教师都不断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同时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维度评价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让教师对课堂进行了重新的审视。过去在教学中,我们只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而忽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教知识而教,而忽略了学习方法的传授。通过不断学习,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过程与方程”这一目标的落实。

一、深入挖掘教材,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对教材的横向和纵向进行学习研究,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例如在教学“通分”这一节课时,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并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分母是原分母倍数的分数;除此之外,学习了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两部分知识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所以本课重点落到了在理解通分的意义的基础上,如何通分的问题。教学难点是在通分时准确找到公分母。掌握了教材的内容,我又会思考,学习通分有什么用呢?事实上,学生心中也有此疑问,这可以为分数的计算做好铺垫。所以作为教师要深入把握教材,深入理解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才能很好地践行三维目标。

二、经历学习过程,学生感受成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而“过程和方法”是学生一生受用的。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成长,是多大的一件乐事啊!例如: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学生如果死记硬背也能记得住,但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如果让学生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虽然若干年后也许不能一下子说出公式,但通过推导的过程,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学生会发现以前学习的都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怎样求它的面积呢?开课时通过这一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学生会说:“以前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法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圆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呢?”学生简单的一句话,却体现了数学的学习方法──割补法,以及数学的重要思想──转化思想,多了不起啊!如何来转化呢?又有学生想到了生活中切西瓜,切片越薄的时候,底面越接近于平面。那么如果把圆也平均分成若干等份,那么所分的份数越多,弧边就越接近于直边,之后拼组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看学生的想法多好啊!讨论过后,学生就可以动手实践,拼组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找到圆的各部分和拼组后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联系(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一一对应后得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动手实践过程中感受着学习的快乐,以及成功的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着。

三、总结学习方法,学生受用一生

“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是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在注重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总结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和积累。我所在的学校提出“五以三加”操作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质疑、解疑、创新的全方面发展。以学生预习为例,最初学生预习,我没有做什么特殊要求,只是让学生把看懂的知识和存在的疑问标一标,在书中写一写,但学生的学习却流于形式,只是把关键句画一画,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预习效果。课后和同事们交流,“预习也要讲究方法”,同组的老教师中有的这样说道。我这才醒悟,在教学中通过听老教师的课和语言学科的课,有所感悟,总结为“三读三想一证”──“三读”是初读,带着问题读,试着解决问题来读;三想是想题目,想已有知识,想方法;一证是证明自己的想法。从这之后,学生对预习有了方向,掌握了方法,可以实现自主读书学习了,课堂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要靠我们教师不断引导。数学课堂要让学生的思维在此碰撞,智慧在此闪烁,生命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升华。感受过程,提炼方法,学生将受用一生。

点击下载:

相关推荐
返回

所属企业信息查询邮箱:peppublic@pep.com.cn

版权所有 :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联系我们   |   010-58758866   400-810-5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