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惊喜”与“失落”

人教网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应邀到某大学讲演。他一进教室,就变戏法似的拎出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了一把米放在它面前。可是,公鸡惊慌四顾不肯吃。陶先生就强按住鸡头它吃,仍不肯吃,又掰开鸡嘴使劲往里塞米,公鸡拼死挣扎,就是不肯吃。这时,陶先生松开了鸡后退几步。公鸡徘徊了一会儿,渐渐平静下来,低头悠然自得地吃起米来。陶先生以一只鸡作比,形象逼真地演示了教学艺术的奥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以学生为本

执教《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节课,让我对上述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来获取新知。下面就将我对本课反思得到的“惊喜”与“失落”与大家分享。

一、动手动脑,让学生做做思维体操

(一)意外的“惊喜”

第一次小组合作:

大家动手,从12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中,选几个拼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本次合作,采用了同质的小组合作,由于有部分学生没有带学具,所以在合作时我告诉他们可以动手画一画。在巡视时发现,有的组是一起摆拼,有的组是动手画,有的组是画、摆结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摆、画──由具体到抽象。本想让学生通过摆拼,发现拼成长方形的几种情况,而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经过画图这一步的学生,思维更清晰。画出的图形,首先要在头脑中建立出相应的表象,通过手脑的配合,呈现在纸上。产生了具体实物到抽象图形的过渡,亲历了过程,是思维的一次提升。

(二)意外的“失落”

第二次小组合作:

讨论:下面的长方形都是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长和宽又分别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发现?

1

2

此次活动采取异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对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但课堂上的引导并不顺利,学生在摆小正方形的时候,都知道长摆了3个,宽摆了2个,得出面积是6平方厘米。长摆5个,宽摆了3个,得出面积是15平方厘米。可是进行面积公式的归纳就是回不到路子上。每个小组都是在我的指点下有所发现,于是在黑板上进行了集体的分析归纳后,才得出了结论。反思此环节发现还有以下不足:

1.设计不合理

在小组合作前,加以思维的导向。你猜猜,长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这样的话,可能会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指向,并且急于验证自己的猜想,接下来的探究可能更具方向性与实效性。  

2.引导不到位

课堂上,学生们在摆一摆环节中,都能够铺一行一列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再用透明方格学具数一数图形面积时,有的小组也是采取乘法的方法,得到面积。只是要在用尺量长和宽来算出面积时,学生对从比较形象过渡到抽象的思维时显得有点困难。对此,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是在中间铺一行一列得出面积时,处理得不够好,当时,各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铺一行一列,计算得出面积的,我并没有加以引导。在这个环节中,如果我在学生出现这种方法后及时追问“为什么你这样摆就可以知道它的面积了?”“你明白他的想法了吗?”“行的长度其实就是长方形的什么?列呢?”等一系列问题,就可把思考方法与大家分享,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想象的过程,有一从个形象到半形象的过渡过程,一定会对接下来抽象出计算方法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话更符合学生对问题思维的规律,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潺潺流水,让知识水到渠成

学生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课件演示: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长不断缩短,在变化过程中,我不断地抛出同样的问题: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当长方形变成长5厘米,宽5厘米时,学生们发现这时长方形四边相等,它已经就是一个正方形了。

1.利用知识的迁移

从长方形巧妙地变成正方形,我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抓住了知识中的生成机遇,使学生既容易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体会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共性和差异。

2.知识的系统性

从长方形到正方形,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已学过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数学,通过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会使学习活动变得更快乐、充实。

这节课,有瑕疵,有不足,但是回味着课堂上孩子们的合作探究、质疑解惑,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去锻炼……琢磨着这节课的瑕疵,给我一些思考,让我反思教学,给我一种力量,让我更快地成长!

点击下载:

相关推荐
返回

所属企业信息查询邮箱:peppublic@pep.com.cn

版权所有 :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京ICP备05019902号

联系我们   |   010-58758866   400-810-5788